NK细胞培养基的培养方法需结合细胞来源、培养体系及目标需求设计,核心步骤涵盖培养基配制、细胞分离与接种、动态培养管理三大模块,以下为具体说明:
一、培养基配制与预处理
基础培养基选择
常用RPMI-1640、DMEM或X-VIVO15等无血清培养基,需添加5%-10%自体血浆或人AB型血清(灭活处理)。例如,X-VIVO15培养基中需补充5%血清,并加入200U/mLIL-2、10ng/mLIL-15及处理的K562细胞。
生长因子组合
核心因子包括IL-2(促进增殖)、IL-15(维持存活)、IL-12(增强抗原敏感性)及IL-21(提升细胞毒性)。例如,HER2单抗诱导体系中,需添加1000-2000IU/mLIL-2、20-40ng/mLIL-12、60-100ng/mLIL-15、30-60ng/mLIL-18。
包被处理
培养容器需提前包被抗CD3抗体或HER2单抗(如1-3mg/mL曲妥珠单抗,37℃包被1-2小时),以增强细胞黏附与激活效率。
二、细胞分离与接种
外周血来源NK细胞分离
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,洗涤后重悬于含5%血清的培养基中,调整细胞密度至1×10⁶cells/mL。
脐带血来源NK细胞分选
使用CD34阳性选择磁珠分离造血干细胞/祖细胞,接种于含20ng/mLSCF、10ng/mLIL-15、10ng/mLFLT3L、20ng/mLIL-7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培养基中,诱导分化为NK细胞。
接种密度控制
初始接种密度建议为1.5-2×10⁶cells/mL,培养体积根据容器调整(如T75培养瓶终体积25mL,细胞培养袋终体积750-1500mL)。
三、动态培养管理
培养条件
温度37℃、5%CO₂、饱和湿度,每2-3天更换一半体积培养基,补充细胞因子与灭活血浆。例如,第7天转袋后需加入含1000-2000IU/mLIL-2和20-50ng/mLIL-21的培养基。
细胞扩增与监测
培养14-21天,期间每2-3天进行细胞计数与形态观察。第10天后按1.5倍补加培养基,第14-15天可收获1×10⁹-2×10⁹cells的NK细胞。
质量控制
培养第13天需检测细菌、内毒素与支原体,收获前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表型(如CD56⁺CD3⁻)。若增殖停滞,可加入优化剂(如25μL/100mL培养基)。